別再練英文口說了!前 Amazon 面試官揭秘:我們真正想聽的,是你的「思考結構」
為什麼有些技術能力不如你的同事,卻能輕鬆拿到比你好的 Offer?答案可能讓你驚訝:因為他們更早意識到,外商面試評估的不是你的「技術能力」,而是你「溝通技術價值」的能力。
📊 數據有依據: 本文所有統計數據均有可靠研究來源,點此查看完整參考文獻
大家好,我是 Paul。在 Intel、Microsoft 帶領工程團隊的二十多年間,我面試過數百位才華洋溢的工程師。我看過太多技術底子硬核的候選人,最終卻與 Dream Offer 擦肩而過。今天,我想直接點破一個我看了二十年的現象:為什麼很多優秀的台灣工程師,總是過不了外商面試這一關。
為何你的努力,總是對錯焦點?
你是否也在這個「無效努力」的迴圈裡?
我猜你的經歷是這樣:為了拿到頂尖外商的 Offer,你刷遍了 LeetCode,啃完了系統設計,甚至花大錢買了英文口說課。
但一進到面試,當我或我的同事問出「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handled a difficult project」,你腦中明明有料,但話到嘴邊,講出來的英文卻總是抓不到重點,自己聽起來都覺得很空洞。

图1: 混亂描述
然後,你看著我們禮貌的微笑,幾天後收到一封感謝信,心裡想著:「唉,如果我的英文能像母語人士一樣流利就好了」。
請先停下來。
我當了二十年的面試官,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:你感受到的挫折,根源幾乎都跟你的口音或文法無關。
真相是:我們不在意「流利」,在意「邏輯」
一位 Google 的工程師朋友在 LinkedIn 上說得很好:「外商面試官在意的不是你說得夠不夠『溜』,而是你的思考夠不夠『結構』。
輕微口音可容忍,但邏輯混亂是馬上淘汰的訊號。
另一份業界洞察更是一針見血:「大多數合格的技術候選人之所以失敗, 是因為溝通問題,而最嚴重的,就是無法讓面試官跟上你的思考過程。」

图2: Your Thinking Mode
相信我,你遇到的問題,幾乎每個台灣工程師都遇過。
你們不是能力不夠,只是沒搞懂遊戲規則。
如果問題不在「英文」,那真正讓你錯失 Dream Offer 的致命傷,究竟是什麼?

图3: 外商面試挫敗
揭秘外商面試的「隱藏規則」
頂尖外商的面試,不是隨性的聊天,而是一套高度標準化的「評估系統」。
在我過去面試過的上百位工程師中,我親眼見證了無數才華橫溢的人,僅僅因為不懂這套系統的規則,就黯然離場。
他們就像一台擁有頂級 CPU、海量 RAM 的伺服器,卻只接上了一條 56k 的網路線──空有效能,卻完全無法輸出價值。

图4: Top CPU/RAM
規則一:STAR 是入場券,不是加分題
你以為 STAR 原則只是一個建議?
當然不是。
根據 Amazon 的官方指南,它是行為面試的基石 (cornerstone)。
你覺得結構化面試只是 Google 的偏好?
大錯特錯。
Google re:Work 的文件把它列為公司的 「標準作業程序 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)」。

图5: SOP
此外,科技公司也廣泛採用 CAR (Context-Action-Result) 與 PAR (Problem-Action-Result) 等框架,確保候選人能用結構化語言呈現價值。
當你用雜亂無章的方式回答時,在面試官眼中,這不是「英文不好」,而是「缺乏專業溝通訓練」的警訊,就像一個跑 SELECT * 卻不做 LIMIT 的工程師,顯示出對系統負載的漫不經心。
規則二:別讓「我負責」,成為你的價值天花板
大部分人的溝通模式,恰好踩中了這套系統的所有地雷。
你習慣性地說:「在那份專案中,我負責 (I was responsible for) 開發後端服務」。
但這句話一出口,你的上限就被釘死了。
因為在對方耳中,這等同於「你只是完成了被交辦的任務」。
另外,你總是用「我們團隊 (We did…)」來開頭,這很好,
但面試中,面試官更需要知道是「你」的貢獻。

图6: I, not We
規則三:邏輯混亂是馬上淘汰的信號
最致命的是,當我追問技術細節時,如果你的思路開始跳躍,無法清晰說明解決問題的步驟,
這就像程式碼裡出現了 goto 陳述式,整個邏輯都斷了。
這些,都是公認的「立即淘汰」信號,
另外,多份面試觀察都指出,思緒混亂或拒絕承認「我不知道」也會讓面試官立刻按下離開鍵。
請記住,成功的溝通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:(A) 遵循預設的評估框架,(B) 在框架中清晰展現個人商業價值。
看到這裡,你是否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回答方式?
別擔心,這正是轉變的開始。在文章最後,我會提供一個機會,讓我親自帶你檢視你的專案故事。
從「職責」到「影響力」的黃金公式
答案是:停止推銷你的「職責」,開始展示你的「影響力」。
這套方法,其實就是我過去在 Microsoft 和 Arm 帶團隊時,用來評估和培養核心人才的內部標準。
案例對比:一句話,決定你的層次
“I worked on backend services for the payment system.”
我負責支付系統的後端服務。
“I refactored the payment API, which improved throughput by 3x and reduced payment processing errors by 60%.”
我重構支付 API,吞吐量提升 3 倍,支付錯誤率下降 60%。
「After」版本完美套用「行動動詞+具體任務+量化結果」的黃金公式。
這才是我們想聽到的答案──它讓面試官瞬間看見你的技術決策如何為公司創造效率與獲利。
這套方法,就是我「科技業英文面試影響力溝通實戰課」的核心。
其提供的不是語言教學,而是一套為你量身打造的「價值發現與呈現」作業系統。

图7: 黃金公式
你能獲得的,不只是一份 Offer
當你掌握這套「影響力溝通」的作業系統後,我看到成功學員們普遍經歷了以下改變:
- 看得見的成果: 行為面試不再可怕。每一次回答都像一個精準的 API call,直擊面試官評分要點,面試通過率大幅提升。
- 內心的蛻變: 徹底擺脫「我英文是不是不夠好」的自我懷疑,取而代之的是「我知道他們想聽什麼,而且我準備好了」的篤定。
- 長期的職涯資產: 這套能力遠超過一張 Offer。它會成為你的職涯核心技能,無論爭取晉升、領導專案或談判薪資,都能用同樣邏輯證明價值。

图8: 長期的職涯資產
下一步,選擇最適合你的路徑
這篇文章為你揭示了外商面試的「隱藏規則」。當你準備好將這些理論轉化為行動時,這裡有三種方式可以幫助你:
適合想持續學習、掌握最新洞見的你
加入免費的「職涯升級 E-letter」
每週,我會將更多關於外商求職、溝通框架和產業趨勢的深度分析,直接寄到你的信箱。這是保持競爭力的最輕鬆方式。
👉 立即訂閱,保持領先適合想立刻動手、應用於實戰的你
下載免費的「STAR 原則面試準備清單」
我將本文的精華濃縮成一份可立即使用的 PDF 清單,幫助你系統化梳理專案經歷,確保面試中能清晰展現價值。
👉 免費下載實戰清單適合尋求最快路徑、渴望專家反饋的你
預約 1:1 線上影響力溝通診斷
理論是基礎,但個人化的反饋是讓你實現躍遷的火箭。30 分鐘內,我會親自為你分析回答盲點,給你一套能立即改善的行動方案。
👉 預約我的 30 分鐘 (早鳥價 NT$390)參考資料與深度數據
所有洞察均來自公開且可驗證的專業來源,協助你理解外商面試評估標準與高效溝通方法:
📊 共鳴數據 / 洞察
⚙️ 面試機制與框架
🛠 行為面試診斷
✅ 解決方案案例
- [S2] 3 部曲敘事公式:行動+任務+量化結果 查看案例 Reddit / CareerGyan:使用 3-Part Bullet Formula 提升面試說服力
免責聲明:本文數據與案例僅供職涯規劃參考,實際結果會因個人背景、產業需求與面試官標準而異。
你的履歷,值得被看見
免費領取《科技業履歷斷捨離清單》,不再石沉大海。訂閱後,我們會持續分享如何把「減分項」變成「加分項」。
- 15 項關鍵檢查點,從格式排版、內容描述到整體清晰度全面強化。
- AI 與 HR 雙重優化,同時滿足 ATS 規則與人資主管的閱讀習慣。
- 具體「減法」指南,刪除模糊職責、無關技能與陳舊經驗,讓履歷聚焦再聚焦。
One Comment